雅昌首页
求购单(0) 消息
范扬首页资讯资讯详细

【观点】怀柔夕照之一

2010-08-09 13:17:41 来源:艺术家提供作者:
A-A+

  2007.10.13
  上午10时许,地景山房度假村。下午,多云。
  14时~16时。马路边。先勾古长城,从烽火台画起。
  这里条件真好,还有桌子。大家随意提问,这等于是在上课。
  我基本上都是根据对象画的。对象的形很好看,所以不需要人为加工、改造,目的就是尽力表现,这就是我们现在要做的事情。要有收有放,有时我画得也非常豪放。如果一味粗就不行了,体验生活要细致。出来写生,要尽量有收获。
  以前也没有画过长城,但我不管,先把长城的脉控制住。画的时间长了有时就忘记了画过的地方,要随时提醒一下自己,把刚才画过的再添一笔。
  这个地方是山之骨,要用赭石画出来。从侧面看是一个坡面,草木之类就生在这上面。也或许是路。这里是几块山石,待会儿我会用赭石画这里,旁边或许用石绿,待会儿看。写生有的时候不完全是想好的,而是随机的。比如这里一团一团的,草木丛生,具体是什么又看不清楚,看上去只是一个个小小的团块。比如这里一个大的势态从山坡上下来,我勾一下,所谓“骨法用笔”,是山的骨头。上面还有一些绿的团块,不能一个树叶一个树叶地画,也要用团块把它画出来。再如左边的这些树,这些线条当然是书法用笔,但都是来自对象的。右上边这几块石头的线条也一样。这些树不能一棵棵地画出来,而是把坡面整个的态势画出来,这就是山之骨法。
  这些杂草画出来就是一些点画,但要画出团块感。不管怎么说,画到现在还属于勾的范畴。
  笔路是细的,但心态和意态是写出来的。
  画这棵小树,古人也这样画,这是混点,也是从自然中总结出来的。然后呢,我经常讲的一句话就是:我又把它还给了自然。古人总结出来的这些规律,形成了中国画的程式化。我们追根求源:它是怎么来的呢?我把它学会了,又重到自然中验证,把它还给自然。包括董源、巨然画的山,近看都是点画,几不可见物,不知道具体是什么东西,但里面什么都有。取之于程式,还给自然。
  这里有棵大的树形,这样蜿蜒下来,我也还给它。当然,我也可以用古人的勾法,但也可以像我这样勾,都没关系的。这里还有棵高一点的树,也画上,都没有错,绘画没有对错的。
  (同学:千变万化,怎么画都对。)
  对。你看凡·高画的树,就这样勾、勾,我这样勾也没关系,对象给我的线条也是这样的,一排树这样过去。你要完全用古人一棵树一棵树的画法也可以,也没什么错。但是,凡·高这样勾,所以我也这样勾。
  (同学:范老师,您受过凡·高影响吗?)
  应该说有一点。塞尚、凡·高的影响都有一点。还有王原祁。
  (同学:我听说您还受过董其昌的影响。)
  那是。董其昌画的画太讲究了。
  这里看上去非常的不明显,但又不能不画,因为对象有。不瞒你说,我也看过古人这样画。
  我用笔很自然,但基本特征还是来自于对象。写生第一条就是对象给你的感觉,不是胡来的,实际上是有山体形状的。有时不懂的人看到我用笔纵横,其实山就是这样的。这是一组石头,也不能亦步亦趋地画,但大的形要有。
  有的画人,有的不画。李可染喜欢画上点景人物。我总结过的,有的山水画家画人,有的就从来不画。龚贤几乎不画人,董其昌的画也是没有人的,倪云林山水中也少见人踪,而石涛的画有人,王蒙也画点景人物。有的画人有的根本就不画人,这很奇怪,为什么是这样呢?值得研究。
  眯起眼睛来看一团一团的,树冠是一个个尖尖的。这几个点,实际上是石头上的三棵小树。
  所谓“骨法用笔”,这就是第一步,骨法用笔勾勒物象。
  现在开始用化妆品(设色。众笑)。赭石不是原来用的那种。这里用绿色,是秋色中的绿色。其实每次画我都想,不能和过去画得一样。但是这些变化还应该是对象给我的,这样才有意思。
  不慌张,慢慢画,尽量能够把它充分表现。山是有脊梁的。这样感觉出来了,就有点意思了。对象给人的感觉就是这样,最起码在我的眼里是这么一个感受。对象土色多的地方,我也用赭石。这里没有明确的东西,就是一些团块。
  现在画局部是跟着感觉画,但是在最开始必须有个框架在,没有框架怎么“随类赋彩”呢?首先“应物象形”,然后“随类赋彩”。
  这样画很有意思,山川由我来塑造。这个地方用石绿,显得很有趣味。这里是赭石颜色,我也用赭石染过来,很漂亮。树是一个个小尖头,我照样画。写生很有趣味的。有的时候颜色要稍微重一些,中国画是意向性的。这也是我学西画的体会,当时油画老师讲,调颜色千万别调死,否则就太“熟”了,“生熟”的“熟”。
  艺术的因素还是要有的,不完全是写实,完全写实就不是艺术。黄宾虹也这样,有时一块赭石跳出来,一点都不犯嫌,而且很好看。
  基本上和对象相像,又不是完全写实。
  这个地方画的时候要随意,油画还留着飞白呢,国画更应该这样。山脉从这里转过去,在我的笔下就是笔墨。
  再收拾收拾。这里就是画面需要了,为了画面整体节奏,要统一一下。画局部时整体会容易忘记,所以最后把有些地方压掉,而有些要提出来。整理整理线条的疏密,画得不好的把它压掉,好的突出出来。这里一堆小石头,也要整整形,整形的过程中要把线条的节奏感强调出来。我喜欢最后收拾的时候有一点笔法,这要整体好看线条也好看。既有内容,也整,而且线条写下来对象也是这样,不是我编造的。蛮好看。
  (同学:观察山,好像点子比较多,像您这样的线比较少。)
  我用线把它拉出来。比如这里比较碎,你眯起眼来整体看是点子,因为这里比较近,但远看有几条脉、有山形,我就用“骨法用笔”的线条强调了一下。就像中国画勾人物,本来人是没有线条的,为什么要勾线呢?就是要把它拎起来。同样,山是没有线条的,但它有骨。所谓“骨法用笔”,一是用笔要有“骨法”,再是指对象内在的“结构”。这是我理解的“骨法用笔”,用笔本身是要有“骨力”的线条,二是表现对象的内在结构。与画人一样,要有骨法,也要把人的内在结构画出来。这里感觉对象是松松点点的,但大体上是整的,一条一条的,我也是这样画的,就是稍微强调了一点点。你拿画远看,再对照对象,看上去就很像,而且形状也没有作什么大的改变,无非是用笔、用线条把它表现出来。差不多就是对象给我的一种感觉吧。也是现场感受,使得我把它画成这个样子。
  题《怀柔古长城》。换个地方再画。
  (同学:那还得快一点,不然一会儿天就黑了。)
  可以慢画,也可以快画。这幅慢慢画,有教学的意思。教学中主要是因势利导。比方讲,今天是工作室学员第一课,是现场教学,就故意画得慢一点,写生更接近对象一些。指导同学也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,先比较写实,以后渐趋写意,最后再写心,有一个循序渐进的程序。这幅画了两个小时,平常两个小时我可以画一幅丈二的,但这么一幅小画我画两个小时,为什么?就是让同学们看到,面对这么复杂的对象究竟怎么处理。所以我就慢慢画,让大家看到如何观察、了解和怎样表现的整个过程。怎么表现呢?既不是完全写  实也不是不尊重对象,而是中国画的画法。这幅画相对比较实一点,不虚,真实不虚。
  我希望大家多写生,实际上从李可染开始,就依托写生支撑着中国画的走向。因为过去传统的程式太厉害了,所有的人都从这条路开始学习,包括我在内也一样,从古画中学习,陈陈相因。如何突破,只能依靠自然的力量。写生的过程,使我们学会在基本上掌握了中国画的这种程式之后有所突破。李可染走了一条很好的路子,就是在写生中得到自然的真气,然后突破了一点点。这样做的人并不多,可染先生的意义就在于 这条道路的指向。那么,“革命尚未成功,同志仍需努力”,说的就是我们这些同志。(众笑,鼓掌!)
  16时10分~16时50分。马路边,游客围观。
  我有时候想,正如刚才哪个同学问的,为什么这么画呢?马蒂斯为什么那么画呢?红的、绿的。我比他已经不知道老实到什么程度了(众笑)。包括徐渭画葡萄,根本不管对象是不是这样,心理上是大自在的。
  这里先画石头,再画旁边的草。最后加上了云气,因为天空中有,但我画得很爽快,有用笔,也很好看。就是这么宽的用笔也有起落,有起、有落、有收笔,就像书法中写一横,这一笔很漂亮。
  右上边这里有几个小疙瘩也画出来了,尽管是快画,但一些细节还是画出来了,所谓“尽精微”。大的势态也有,这种感觉保存着。先是抓住大体,然后精微的地方再抓一抓。这样大体的姿态有,精妙的地方也在。
  现在几点?
  (同学:4点50分。)
  冷了。但还可以画一张。
  17时0分~17时40分。马路边。
  山多漂亮!大家看这些线条,看上去好像是乱画,但细的地方都有起伏、顿挫和节奏感的。
  过去有人画“丝绸之路”,还没见有人画长城万里呢,从嘉峪关到老龙口,是很好的题材。
  完全是凭感觉画的,这就是人们常说的“大胆落笔小心收拾”。不仅仅是嘴上讲的,落实到笔上就是这样。调整以后,把笔墨收拾一下。另外,虚实、浓淡等也要调整。这个白石头,先把大体的位置画出来,一会用赭石上色。
  (同学:这些树有时不好取舍。)
  如果一棵棵的树都画,画面就不好处理了。我这里就画几棵,而且是用笔写出来的。大家看我平时的画,也是轻松随意的,但也有细节的。
  这些树不知道是具体的什么形状,看上去就是一个个的尖尖,那就把这个形弄出来。
  这些细线等于把它(右下角的石头)稍微拉近一点。
  先把款题了。这里画云,待会儿画完再题就潮了,墨乱跑不好题。
  我用功,本来今天画两张,现在又画一张。
  这个赭石不是原来用的那种,但是我不管,照用。这也是我的一种狠劲。我的作品放在油画里也不弱,很多国画放在油画旁边就弱了。
  (同学:范老师,右边中间亮的地方代表什么?)
  等于把这里留了个空白。这些无关紧要的地方,就要以画面的结构为主,这里就留出来不动它了。
  这个地方你仔细看它的时候,就是这样一个尖又一个尖的树,我就这样画出来。这些信息来自对象。这里呢,是一块亮的赭石这样过去,也是对象的。基本上也是按对象来的,但位置可以适当挪动。
  上面都是大点子。这几根画长城的线很漂亮。
  是夕照古长城,再加上“夕照”二字。因为夕照,所以右边背阴处落墨重一些。也可以叫《金汤山夕照》。实际上中国画也是应当画出晨昏雨雾的,我刚才画的就是黄昏、傍晚,所以我用赭石画远山,而背光的地方用的墨色浓一点。第一是画面构成的需要,同时也是对象给我们的印象,所以我画的时候不由自主地加重,这也是长城的背光面,另外它衬托着天上的晚霞。为什么这里画得重一点?第一确实是天空映照,光线变化颜色深,这是大自然给我们的信息;第二也是画面对比需要,色彩、线条、虚实、远近等对比。就像王勃说的,“落霞与孤鹜齐飞,秋水共长天一色”。那里面有色彩、有动静、有虚实,秋水长天一色,由此造成了这种景象。说明中国的诗歌、中国的绘画,是反映意境的,同时也是反映自然的,反映大自然真切的变化。所以我们要画出晨昏雨雾来,这里是画长城的黄昏,所以叫“长城夕照”。
  今天下午画了3张都是长城,第一幅画得比较紧一点,也是因为示范的原因。具体山石、树木、颜色、虚实怎么表现,我就画得比较紧、比较慢一点,不那么显得有才情,但也画得比较沉稳。
第二张画快的。正好在长城的对面,有一种高耸入云的感觉,我也很快地把它画出来,画了一种直觉和感受。
  还有一点时间,画了第三张,恰好是黄昏夕照,照在远山上、照在长城上,那么就这样把它画出来。
  面对大自然的时候,要捕捉它美的瞬间。我觉得我是比较全身心融入的,别的也没有多想什么。正如英雄救美的时候没有想到别的一样,就想尽力把它表现,像救人的一样只想把人救出来,我要把画面从白纸上救出来!(鼓掌)
  3张越画越轻松,一开始要慢一点,不能上来就瞎造,要让大家看懂,见山是山,见水是水。后来见山不是山,见水不是水。再后来见山又是山,见水又是水。三个阶段一日内完成。就像可染先生说的,“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,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”。我一个下午打进去又打出来,然后再打进去打出来。就如我在上一个班讲的,《三国演义》上说“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,如探囊取物耳”,你把酒温着,一会我杀出来就喝这壶暖酒。也有的人打呀打,最后也打进去了,但打出来时酒凉了。不过,渐修顿悟皆可成佛(众笑)。
我画得很好,很写实又很个性化,又是中国传统的。我的画不是西洋的,但也有视觉的感受。你看四王,程式化太过以后,缺少一种视觉、直觉的感染和感受。完全西画的那种画法,又缺少中国画意味悠长的那种运笔、行笔的趣味。在两者的结合上,很多大学的学生最后结合不上,速写是速写,画出国画来呢,要么不是国画,要么就是老掉牙的国画。从20世纪初开始寻找了50年、60年,可染先生找到了一点点方法。傅抱石也找到了一点,但是后来傅先生还是画那种古法,以写心性为主,其实他也能写实也能写心,但后来他不愿意往写生那条路上走了。可染先生就往那个方向走,既有视觉也有中国画的趣味,但这样很容易陷入两难的尴尬地位。但是,可染先生画得比较朴素,所以他的东西耐看。朴素就谓之“大美”了,大美所在在朴素,所谓大朴未雕,因此他的作品可看。我呢,就是既要雕琢也要法贵天真,你没有本事,线条不好看也不行,中国画就是要线条好。你说你画得很深入,但线条不好看,那是素描。外国油画的线条也好看,比如印象派,笔触线条就很漂亮,画得很随意,而且看得到他的随机性和行笔的一个路程,就是他情绪的旅行的过程,心性旅行的路程,等于把心性放开了,是心路之旅。我的写生就是我的“心路之旅”。
  (同学:范老师,像您这种风格是怎么形成的,在什么时候?)
为什么我们这次计划到皖南写生呢?10年前,大约1997年我画了一批写生,是铅笔画的,回来后画了一批水墨。那一批作品,使我从画坛走了出来。当时就觉得师古人的阶段基本上过了,就开始师造化,10年吧,慢慢磨合。但到北京两年之后,我觉得我画得更厚实了。在江南的时候,我画得比较潇洒飘逸,可能就是地域风气使然。我原来不用水墨当场写生,是铅笔速写回来再画,这样也有一个好处,就是更加自由。但水墨写生自由度会受到控制。
  同学们问我这是画的什么?那是画的什么?我就必须告诉同学们。但有时候我就不管了,画到最后再把它整理出来,有一个收拾的过程。上次写生拍的电视录像里我也说过“待从头收拾旧山河”。岳飞《满江红》里的一句话,我说可以用在我们当代中国画家身上、用在我身上,“待从头收拾旧山河”,把旧日的山水画整理整理,这就是我们当代画家的任务。我现在画画大的要收拾,小的也要收拾,这个画面到最后也要收拾。画面到最后有一些直觉,也有一些对象的细节,有画面的需要,也有我对画面的理解,还有画面对线条、布白、干湿、浓淡处理的需要,都在里面。这时候就需要全面的修养。作画,开始需要敏感,中间需要努力的表现,最后收拾要有对中国画全面的认识。实际上我用的方法,也给同学们说过,就是勾勒的“勒”,“勒”字诀。勾勒,“勒”字过去都用于工笔画,工笔花鸟、工笔人物最后要勒一勒。所以我用的这个“勒”,中国画本来就有的,从我手上用在山水画上,生发了、扩展了它的含义,拓展了它使用的办法。“勒”的时候需要本事,比如一匹野马、快马,你能不能把它驾驭,它本来就是跑得很快,要把它勒住,这就是本事,要有“勒”的本领。(鼓掌!)
  (同学:讲得很好!我第一次听到,是在去年您上大课现场作画的时候。)
  是我第一次阐述的,以前没有见有人用在山水画上。古人说过“勒”字,但我赋予它新的含义,所谓传统中的创新。连用词都是传统的,就如“文艺复兴”要复兴古希腊、古罗马的艺术,但最后他们做的是他们自己的事情。为什么要“文艺复兴”?因为古代的东西好。这样说来,我也是复古的。
  (同学:就像赵孟頫、董其昌的说法、做法、办法)。
  (晚20时30分点评作品。导师范扬写生3幅)
  我画得也不是很好,但很用心,说明用中国画的画法也能写实,在写实的同时也不失中国画的用笔而并不是一幅西画,但也不是老派的中国画。我的作品确实是新时代的一种中国画,不是生造的、做作的,是根据对象画的,有真实的对象,也有一点新的意象,有我自己的方法,又是中国画本体的。这幅画用的时间长,有两个小时。
  后画的一张快一点,在长城的正面画。其实我没画过长城,台阶是蛮难画的,画不好很僵,要么就画得不像。我认为我画得也像,也真实。阶梯一层层上去,我注意到疏密,下面重一点上面就轻一点,下面密一点上面就稀一点,这样伸上去。第一张没画天空,好像有点不完整,画第二张时天上确实有云,就根据对象画了这种流动的云。用淡墨、大笔,画得很漂亮,有用笔,也气派。也是写实的,也是写意的。
  后来还有时间,就又画了一张,与第二张也没有太大的区别,等于是正面和左面我都画了。这张是黄昏的时候画上的,所以写了《夕照金汤山长城》。我觉得画得还是挺率意的。
  我就画了这么3张。其中第二张没有落款,因为落了款就不好加云了,会乱跑,所以第三张就先落款后加云,画云时就稍微让开了一下落款。

该艺术家网站隶属于北京雅昌艺术网有限公司,主要作为艺术信息、艺术展示、艺术文化推广的专业艺术网站。以世界文艺为核心,促进我国文艺的发展与交流。旨在传播艺术,创造艺术,运用艺术,推动中国文化艺术的全面发展。

联系电话:400-601-8111-1-1地址:北京市顺义区金马工业园区达盛路3号新北京雅昌艺术中心

返回顶部
关闭
微官网二维码

范扬

扫一扫上面的二维码图形
就可以关注我的手机官网

分享到: